传统抗震方式有哪些弊端?一起来和国为减隔震小编了解下吧。
弊端一:时建筑内部的物品常因建筑晃动而掉落、装修破损,导致人员伤亡,修复产生昂贵的代价;
弊端二:地震时建筑的管线极易断裂,造成生活功能中断,甚至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震后建筑成为站立的废墟;
弊端三:工程建设期望通过提高钢筋的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来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然而,刚度越大导致建筑物反而吸收了更大的地震作用力,也将花费更多的建设成本,最终体现在业主分摊的费用上。与此同时,更大更粗更多的梁、柱等结构将挤占建筑的使用空间,从而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得建筑变得不好用,体验及其糟糕;
弊端四:全国抗震设防最高是9度,9度设防区仅占国土面积约为千分之三,然而以汶川大地震为代表的特大地震的震中烈度达到11度(远超当地设防),同时数据显示低设防的区域经常发生超设防的地震,所以传统方式抗震安全余量不足;
弊端五:要做好传统方式的抗震,需要储备大量的相关知识,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例如:家具的固定、物资的储备、防灾的演练等),这都大大改变了现在舒适的生活习惯,显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去做的;
弊端六:地震预警的效果有限:针对普通人进行震时避险来说,距离震中较近或者较远的地方地震预警的必要性下降(太近没有反应时间,太远没有预警必要),睡眠中的人或者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不能及时响应地震预警。
版权声明:本站采用的投稿文章或网络素材从互联网整合而来,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提供证明材料并联系本站予以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ews.com.cn/71670